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位于浙江省海宁市,校园占地1200亩,总建筑面积39.93万平方米。南临占地1300亩水域的鹃湖,北接湿地公园,东、西侧河道围合,地块四周形成天然屏障。在建校之初,海宁国际校区校区就秉持着“以人为本、低碳、绿色”的理念,校园规划建设充分考虑选址、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低影响雨洪管理和绿色建筑等关键技术应用。校区建筑设计获二星级绿色建筑认证,校园运营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如LEED V4.1 O+M ARC铂金级认证、EcoCampus铂金认证和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其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与运营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校区鸟瞰图
(1)校园区位及机动车出行
海宁国际校区拥有完善的交通规划,设有四个车行出入口,每个入口均设有公交站点,方便师生通勤。南向主入口西侧连接杭海城际铁路,实现与紫金港校区的快速通达。校区内部规划了一条8米宽的环形机动车主干道,主干道两侧设行人及非机动车共用道,确保不同交通方式的顺畅衔接。此外,校园还专门设立了应急与物流专用车道,以应对突发状况及大型活动的物资运输需求。
校区周边公交车站点
(2)停车布局及慢行交通体系
在停车管理方面,校区拥有800余个地下停车位,分布于南北教学区、湖东综合体及西区书院等区域,并配有部分地面停车位,以满足教职工及访客的停车需求。
为了优化师生步行体验,校区构建了一条便捷的步行网络,以湖东综合体为核心,串联南部教学区、图书馆、书院生活区等主要功能区域,校园核心区300米步行距离可在5分钟内到达;校区整体600米步行距离可在10分钟内到达。在求真湖东岸与南岸,学校设计了步行与自行车共用道,方便师生通行,同时沿东西外侧河道景观带设置步行系统,与机动车道相连,提升了整体交通体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此外,校区共设有1.5km长的风雨长廊,提供遮阳避雨功能。
校园停车布局及交通体系
(1)可再生能源规划与应用
海宁国际校区根据不同建筑的功能需求,合理配置了多种能源系统,最大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室内泳池采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加热与保温池水;书院、教师公寓则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为浴室、体育馆以及餐饮中心提供生活热水;学术大讲堂、教工俱乐部使用了地源热泵供暖供冷;此外,部分建筑还配备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根据测算,海宁国际校区可再生能源的年使用量已达669万kWh。
(2)能耗监测系统与管理体系
海宁国际校区遵循《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技术导则》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能耗分类、分项计量和实时监测的需求,对水、电、冷热量实行全方位计量与实时监测。电力监测方面,采用配电干线、楼宇、楼层、分项及分户用电量多层级实时采集系统,确保用电数据的精细化管理。供水管理则采用供水总表、区域总表、楼宇总表、楼层总表逐级分层计量,并实现远程数据采集。中央空调系统按照分区域、分楼宇进行冷热量监测,优化能源调度。
此外,学生宿舍还配备分室实时抄表系统,支持在线查询、充值提醒及在线充值,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节能意识,使校园能源使用更加透明、高效。
智慧能源平台
(1)雨水管理与资源化利用
海宁国际校区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积存、渗透和净化雨水,提高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校区的屋面及道路雨水经过收集、弃流和过滤后,汇入求真湖,再通过水泵输送至雨水收集机房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的雨水主要用于教学区卫生间冲厕以及校园绿化浇灌。雨水和湖水回收后,每日可用于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约237立方米,教学北区卫生间冲厕约41立方米,总计非传统水源日回用量约278立方米,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15%,大幅减少了市政供水的依赖,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2)生物滞留带与透水铺装系统
为进一步增强雨水渗透能力,校区内主环路与人行道隔离带设有生物滞留带,每隔30米左右设置雨水口。下雨时,雨水首先进入生物滞留带,下渗到土壤,待土壤饱和后再进入雨水口至市政雨水系统。道路外围的绿地竖向起坡,高于道路标高,在道路内侧形成下凹绿地,以防校园内的雨水流入东西两侧的城市河道。
此外,校园内广泛采用透水铺装,其中人行道表层铺装采用透水砖(透水系数>0.1mm/s),基层采用C20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0.5mm/s)。这些措施不仅促进地下水回补,还能有效削减降雨时的径流峰值,降低校园内涝风险,充分体现了“海绵校园”的生态理念。
海宁国际校区的空调系统遵循 “满足功能、经济适用、便捷管理” 的原则,根据不同建筑功能及室内环境需求,采取分区分类设计。
对于大空间,采用全空气一次回风低速变频送风系统,能够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新风供应,提升空气质量并优化能耗。小空间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保证舒适度的同时提高空调运行效率。此外,校区内设有中央空调系统,由中央控制站、冷热源群控、空调机房及风机盘管末端控制系统组成,实行集中管理,并结合参数监测与模糊控制进行智能调节,实现经济高效运行。
空调系统还配备板翅式全热回收装置,可回收排风中的低品位热能,提高能效。制冷模式下冷量回收率不低于 55%,制热模式下热回收率不低于60%,有效降低能源浪费。
空调智能控制平台
(1)高效节能照明设计
校区按照国家标准确定各类场所的照度标准及照明功率密度(LPD),选用高效节能光源,如节能灯、T5直管荧光灯等。针对装修需求不同的区域,兼顾美观与节能要求,确保照度和 LPD 符合标准。室外照明采用高光效金属卤化物灯,所有镇流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此外,格栅型荧光灯及气体放电灯具效率不低于65%,开敞式荧光灯和气体放电灯具效率不低于75%,进一步提升照明系统的能效水平。
(2)智能化照明控制
校区根据不同空间的使用特性,采取分区、分时的照明节能策略。教室、讨论室、机房采用就地开关控制,确保照明使用的灵活性;大型会议厅等高照度需求场所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精准调节;走廊、电梯厅、门厅等公共区域由照明配电箱集中控制,并接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实现统一管理;楼梯间配备延时自熄开关或人体红外感应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能耗;道路照明采用集中控制,结合光控、程控、时间控制等智能调节方式,同时具备手动控制和深夜减光功能,实现不同时间段的节能管理;景观照明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根据使用场景设定日常模式、节日模式、庆典模式等多种照明方案,合理分配能源消耗。通过智能化控制与高效照明设备的结合,海宁国际校区的绿色照明系统不仅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还提升了校园整体照明的舒适度与管理效率。
智慧照明系统
能耗公示大屏
校区建立了能耗公示系统,校区师生可在官网平台查看校区实时能耗情况,同时在楼宇显示屏进行各楼宇电耗、水耗、碳排放量公示,让师生及时了解能源消耗情况。
楼宇能耗公示
此外,校区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注重师生绿色教育与节能低碳理念的宣传推广。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校区设立了绿色校园大使项目,每学期面向所有学生招募。校区组织“可持续校园学习园地”系列培训,针对学生进行碳核算、垃圾分类、LEED 认证、绿植养护及修剪等知识的培训与实践;每年进行多部门联合发起“千耦其耘”劳动实践专项活动;联合学生社团每年进行“银装树裹”志愿活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学生活动,构建国际校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科研课题提供数据支持,搭建畅通的沟通渠道,传播持续的环保理念。
绿色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