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24日,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2025国际零碳城市乡村与零碳建筑大会暨技术设备博览会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期间,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大学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绿色大学工委会”)承办的“零碳校园”专题论坛在7月24日上午举行。论坛以“零碳领跑 校园先行”为主题,围绕新建校园建设和既有校园运行的低碳化,开展路径、标准、技术和产品的研讨、案例的分享和交流。
论坛现场
论坛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大学工委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基建处处长屈利娟主持。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宋中南副会长到会致辞,他充分肯定了绿色大学工委会的工作成效,强调学校和校园在推动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宋中南表示协会将持续支持绿色低碳校园建设,并希望工委会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创新突破,为建筑领域“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屈利娟秘书长主持零碳校园论坛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宋中南致辞
特邀演讲环节中,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大学工委会主任谭洪卫系统回答了何为零碳校园、如何建设零碳校园、如何构建中国高校零碳校园标准体系等关键问题。演讲同步介绍了已发布的《校园碳排放核算指南》及其配套高校校园碳排放核算平台,并详细解读了《零碳校园评价标准》的三级指标框架。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党委书记、浙江省勘察设计大师杨毅聚焦建筑设计源头,探讨了绿色低碳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他提出,设计阶段是建筑减碳的关键,应系统性地将绿色技术融入项目全流程。结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实际案例,他阐述如何通过设计主导,将被动式节能、空间效能优化等策略有机整合,为高校校园建筑注入低碳基因,实现从蓝图开始的减排实践。
杨毅董事长作《以设计为主导的绿色低碳建筑实践》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张吉礼教授针对高校热水供应高能耗问题,介绍了PVT热泵热水系统零碳技术及其在高校的实际工程应用。实际运行数据表明,该方案显著提升了太阳能利用效率,大幅降低碳排放,为零碳校园热水节能提供了高效、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张吉礼教授作《高校宿舍楼PVT热泵热水系统零碳技术与实践》报告
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办公室副主任、后勤处副处长孙大鹏副主任分享了清华大学作为绿色大学先行者的系统化实践。清华从绿色理念、校园、教育、科研多维度推进可持续发展。他重点阐述了绿色大学建设历程、低碳科研创新成果,以及将低碳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同时分享了校园运行中的精细化能源管理与示范项目经验,为高校提供可借鉴的技术管理协同路径。
孙大鹏主任作《清华大学低碳校园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报告
天津大学深圳国际学院校园规划建设高级主管魏巍以天津大学深圳国际校区为例,探讨了碳校园建设路径。该项目将低碳理念贯穿校园全生命周期,通过前期策划定位、中期绿色施工及后期智慧运维分阶段推进,结合技术升级与教育宣传,逐步降低碳排放,打造可持续发展标杆。
魏巍主管作《浅谈双碳背景下的低碳校园建设探索与思考》报告
来自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湾区事业部高级经理牛润卓以深圳某校园建设为例,分享以“零碳校园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为目标的高品质低碳校园探索。通过构建绿色低碳指标和技术体系,重点打造柔性能源系统,实现校园建设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型,该案例强调以生态和性能为导向进行正向设计,旨在为未来校园建设提供兼顾高品质与低碳目标的实践参考。
牛润卓主任作《以性能和生态为导向的高品质低碳校园探索》报告
温州肯恩大学刘雪松教授介绍了AI技术驱动校园能源管理的创新实践。团队基于数字孪生平台,研发AI技术实现校园能源动态调控。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算法优化,系统自动调节空调、照明等设备,平衡节能与舒适性。项目同时建立用能激励机制,推动师生参与节能,构建“人机协同、持续优化”的校园能源生态。
刘雪松作《AI智能体驱动的校园综合能源管理创新》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标准体系构建、低碳建筑设计、技术应用创新、能源管理优化及实践案例解析等议题,深入分享校园低碳建设经验。会中更是聚焦资源整合与育人机制融合,共同探讨校园零碳转型的挑战与机遇。现场交流充分,讨论热烈。
论坛现场
下午,双碳赋能与零碳建筑供需融合方案对接会顺利举行。对接会聚焦技术与资源匹配,组织高校和企业围绕零碳建筑设备、校园能源管理、绿色材料等领域展开精准供需对接。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温州肯恩大学等高校代表与多家企业探讨校企合作项目,推动零碳技零碳校园建设工程实践。
对接会现场
本次大会为高校零碳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从标准体系构建到技术创新,从案例示范到产学研联动,零碳校园建设正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未来,更多高校将加入零碳实践行列,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