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大学工作委员会主办的2024(第二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碳中和校园“专题分论坛,在郑州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此次专题论坛旨在探讨和推动校园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的政策、标准、技术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的积极参与。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大学工作委员会的精心组织下,在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浙江东望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图1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大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谭洪卫教授主持论坛
论坛由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大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谭洪卫教授主持。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大学工委会主任委员、山东建筑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王崇杰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各位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绿色大学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进行了简介,对各方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期待与各方共同为学校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李德英副会长到会致辞,对绿色大学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强调了学校和校园在推动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及早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的特殊重要作用,表示将一如既往的支持绿色低碳校园领域的各项工作,希望绿色大学工作委员会在绿色低碳校园工作中取得更加瞩目的成绩。

图2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大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崇杰教授致辞
图3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李德英副会长致辞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江教授为论坛做特邀报告,以“双碳战略下的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为题分享了国家双碳战略与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结合,打破传统行政壁垒,创新机制协同推进低碳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给与会者很大的启发。
图4 伍江教授介绍长三角绿色低碳高品质一体化发展规划
随后,谭洪卫教授就“近零碳目标下校园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进行了主题演讲,为校园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政策和技术层面的指导。谭教授结合绿色大学工作委员会近几年推动数十所高校共同签署发布的《中国高等学校校园碳中和行动宣言》、主编的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标准《高等学校校园碳排放核算指南》等工作,对高校碳排放现状、碳中和实施路径、当前存在的问题误区以及工作方向进行了阐述。谭教授在解读高校碳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对领衔开发的“高等学校校园碳排放核算平台”进行了简要介绍,该平台配合新发布的《高等学校校园碳排放核算指南》的实施向全国高校开放免费服务,将参照“指南”提供标准的数据录入模板下载、数据上传并自动生成碳核算报告,为高校开展校园碳核算,摸清碳排放家底,制订科学的碳达峰规划和碳中和路径提供支撑。欢迎全国高校使用。随后,谭教授对正在编制的《近零碳校园评价标准》的背景、思路、框架进行了介绍,欢迎更多单位参与到标准工作中,共同推动我国的近零碳校园评价工作,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效果。
论坛还设置了独具特色的圆桌对话环节,邀请了在校园碳中和领域领跑的高校主管校长、校园部门管理者及科研机构专家、校园服务企业代表聚焦校园碳中和主题进行对话。对话由谭洪卫教授主持,对话嘉宾包括山东建筑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王崇杰教授、温州肯恩大学副校长郑晓东教授、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党委副书记屈利娟女士、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校园规划建设高级主管魏巍先生、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院长袁乐教授、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计算智能研究中心副总监郑剑娇女士以及浙江东望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娄松先生。各位嘉宾首先分享了他们在校园绿色低碳实践中的经验、观点和论点,随后与主持人互动,聚焦高校校园走向碳中和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将低碳理念融入学校发展与预人教育、如何将在碳中和目标下将校园规划建设与运营衔接、如何创新校园低碳化运行服务模式等议题进行了思想碰撞和交流,提出了独到深刻、富有洞察力的真知灼见,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和持续思考。
图5 圆桌会议讨论环节
王崇杰教授交流校园由绿色到低碳发展的历程和路径探索
温州肯恩大学郑晓东副校长分享温州肯恩大学低碳校园和教育实践
屈利娟女士分享“双碳”目标下的中国大学“逐绿行动”与思考
魏巍先生分享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绿色低碳校园实践
袁乐副院长分享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绿色低碳校园建设实践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计算智能研究中心副总监郑剑娇女士分享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工作实践
东望时代副总娄松先生分享碳中和校园最新服务模式和技术
谭洪卫教授分享零碳校园技术及标准体系建设
高校校园碳核算服务平台上线 (免费开放)
https://portal-campus-carbon-cluster01.axa-dev.wise-paas.top/#/home
圆桌嘉宾互动讨论
圆桌会议嘉宾与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领导合影留念
此次“碳中和校园”专题分论坛的成功举办,分享交流了教育领域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也为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对于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校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具有积极推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