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绿色校园建设案例

发布时间:2025-03-19 浏览量:204

概述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位于江南明珠——龙城常州,是一所隶属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属专科(高职)层次普通高等学院,是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新校区总占地面积813亩,总建筑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学校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内部机构设置。设有建筑艺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公用事业学院、设备工程学院、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现有在册全日制学生近13000人,教职工近700人。学校2015 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江苏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项目验收,同年荣获“江苏省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2017 年又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2017年度建设科技示范项目(绿色校园示范工程、高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同年,荣获以促进能源节约利用为主题的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学校光伏项目荣获“SNEC 挑战杯太阳能建筑设计与工程大赛二等奖”。学校在绿色校园工作方面近年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节能示范单位;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单位;2019-2020年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2020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节水型高校;2022-2026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2022江苏省首批绿色学校(高校);2024全国首批绿色低碳公共机构等荣誉称号。

图1 学校新校区平面图

(一)高起点规划建设,新校区率先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

学校主要功能建筑分别于2012年至2014年间全部通过了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率先在校园建设项目中实现了绿色建筑全覆盖,2019年,学校所有主要功能建筑全部通过了国家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认证,其中取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认证2幢计2.3万㎡;其余建筑均取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认证22.32万㎡。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相关要求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国内高校校园建设中走在了前列,高星级(二星、三星)绿色建筑面积占校区总建筑面积比例近50%。校园单体建筑综合节能率达50%-65%,从源头上减少了建筑运行对能源资源的消耗。

二)综合利用多项绿色技术,科学利用可再生能源

学校以打造绿色校园为宗旨,强化规划意识,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科学的规划、精细的设计、周密的部署,积极运用50多项绿色技术及可再生能源技术,构建“绿色集成、节能高效、低碳环保”的绿色校区体系。

表1 绿色技术运用一览

1.地源热泵集中式能源站系统:建设了小型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系统,采用错峰供能运行策略,对校园建筑进行集中供冷、供热,供应的区域总建筑面积达到15.38万㎡。地源热泵系统采用4台麦克维尔螺杆机,总装机容量为5300Kw,夏季主机能效比EER为6.77;冬季主机能效比为4.71,全年可节约446.24吨标准煤。

图2 地缘热泵供能系统

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系统采用光电建筑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屋面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多晶硅光伏组件安装面积25000m²,装机容量 2032.44kWp。年发电量大于200万kWh,发电自用率达90%以上,占总用电量20%以上。

图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一览图

3.双热源热能循环洗浴热水系统:学生洗浴中心采用双热源热泵(空气源、污水源)热能循环利用装置,充分回收利用洗浴废水余热,日最大供热水能力达220吨。

表2 双热源热泵供能面积一览表

4.太阳能热水系统:学校16号、17号学生宿舍热水使用需求实际,在食堂楼顶设计了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水集热板铺设面积约为224.4平方米,储热水箱体积为15立方米,系统采用58*1800/78/45°管竖插管集热模块60组,控制系统为T902全自动智能控制,无需专人值守,可以实现24小时生活热水供应。全年可节约43.97吨标准煤。

图4 食堂太阳能热水系统

表3 太阳能热水使用面积一览表

5.绿色照明:公共绿地全部使用LED草坪灯,主要道路照明使用LED路灯占比超65%,在行政与国际交流中心地下室和实训工场大空间场所,合理布设光导照明系统,建筑室内100%采用T5或LED节能灯具。

6.节水器具:校区内所有新建建筑用水器具全部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18870的要求,包括学生宿舍应采用加气节水龙头、采用3L/6L两挡节水型虹吸式排水坐便器、节水洗衣机,学生食堂厨房用洗碗机等,通过以上措施实现校园节水器具节水率达到8%以上。

用水分类计量覆盖率:学校采用分类计量水表,按照用水用途分为以下几类:公共卫生用水、绿化用水(包含洒扫道路用水等杂用水)、教学实验用水等分类计量,并且选用高灵敏度计量和监测水表,每幢公共建筑单体至少安装一块计量水表,安装率达60%以上。并且作为耗水大户的公共浴池采用“智能卡水量控制”系统。

7.校园垃圾资源化利用:校园垃圾处理方面设计了一体化垃圾收运与处理机制,采用专用密闭容器存放。通过对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采用直运+转运的密闭运输模式将垃圾运至压缩式垃圾收集站或点,再分类转运至相关处理厂进行分类处理。年处理垃圾量约1500吨。

图5 学校垃圾收集站示意图

8.综合管廊:校区建设了50米综合管廊,与教育技术中心地源热泵机房相连,建筑面积193.67平方米,整体高度2.8米,宽度3.1米。综合管廊主要用于教育宣传及示范教学,作为教育培训机构,该项目共同沟的实施具有较好的宣传示范意义,对全省综合管廊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图6 综合管廊

9.成果效益:通过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学校实现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学校建立了长期有效的能源管理机制,在系统的、规范的节能管理下,新校区人均用水量、人均综合能耗、单位面积能耗数值均低于江苏省普通高校能源额定值,节能效果显著,为全国高校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江苏城建模式”。

表4 学校近年来能耗统计一览表

(三)探索海绵校园技术,水资源利用多措并举

学校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探索海绵型校园建设,有效地增强了雨水就地入渗能力,通过对中水回用、雨水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实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25%以上。

1.海绵校园:“以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为核心,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校区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实现提高校园水安全、改善校园水环境、节约校园水资源的多重目标,率先建成江苏省校园首个海绵城市示范校区。

图7 海绵校园

2.生态水处理:通过构建完善的水生生态系统去除水体营养物质,降低水体氮磷、COD含量,清除底泥污染源,提高水体透明度。通过采用水生植物修复、人工湿地建设、鱼类控藻的综合长效水生态治理方案,配合水循环推流,使项目水系水质得到有效保障,长效维护主要水体理化指标常年维持在地表水3类水质标准,透明度提高到150cm以上。

3.中水回用:校园污水经处理后全部回用,用于建筑的卫生间冲厕和绿化浇灌,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30%以上。

4.雨水收集回用:结合校园景观湖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收集教学区的雨水经生态处理后用于绿化浇灌,年节约用水量近1.6万m³。

图8 非传统水源利用示意图

5.透水铺装:新校区在绿化铺装设计上多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部分主要包括绿化面积、停车场植草砖以及景观水域,其中水域面积大约为22820㎡,绿化面积大约为175612.5㎡,植草砖大约为4087.5㎡,室外总透水地面面积为202520㎡;建筑室外地面面积大约为387918㎡,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为52.2%。

图9 透水铺装路面

(四)着眼全生命周期绿色校园建设,注重校园绿色运行管理

1.构建绿色校园管理长效机制。为了创建以节能运行为基础的全生命周期绿色校园,全面推进绿色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绿色校园建设的领导与协调,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挂帅,各分管校长切块负责,学校主要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负责人参与的“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绿色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编制了“十三五”、“十四五”绿色校园建设专项规划,对节能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学校结合内设机构调整改革,专门设立“绿色校园建设管理办公室”职能处室,作为绿色校园长效运营管理的常设机构,代表绿色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全面开展绿色校园建筑节能管理、能耗监测管理、绿色运行管理、教育与推广等绿色校园建设工作,为绿色校园建设保驾护航。

2.充分发挥校园能耗监测系统功能。建设节能监管平台体系结合 BIM 技术进行校园用能管理的提升,功能提升后的平台系统主要功能为:(1)绿色校园三维浏览;(2)校园建筑基础信息;(3)校园能耗管理信息;(4)校园室内外环境信息;(5)可再生能源信息;(6)水环境管理信息;(7)建筑能耗分析;(8)可再生能源利用分析;(9)水资源利用分析;(10)室内外环境质量分析;(11)节能减排量综合分析。实现了对教学楼、实验楼、实训楼、图书馆、行政楼、食堂、教师公寓、职工公寓、学生公寓等建筑用电、用水的分类分项监测。能源监测系统覆盖率达到100%。

图10 能耗检测平台管理中心

3.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教育宣传工作。学校成立了“绿色联盟”学生社团,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了“中国梦•绿色行”、“废旧材料再利用创意大赛”、“世界地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水日”等丰富多彩的与绿色校园、节能生活方式主题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海报、校园网、微博、橱窗等各种媒体,进行绿色校园、节能行为方式、节能行为习惯养成宣传活动。通过编制《绿色校园生活手册》宣传手册、“绿色建筑文化长廊”以及各类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绿色理念、绿色行为和节能生活方式。

图11 绿色教育活动